
《人间失格》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失格》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间失格》的读后感1《菊与刀》的作者鲁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经分析过大和民族国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当人们提及日本人时,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极为迷惑的,‘但是,又……’等词句……一个严肃负责的观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时,是不会一方面说这个民族彬彬有礼,同时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傲慢’;不会说某一个国家的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也极易适应激烈变革’ ,‘……从很大程度上讲,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对于日本人矛盾的国民性,早已成为日本论著中的论述脉络,无数的矛盾在理性思维推理下无法成立,然而却又如此真实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大概是能证明这个命题的最有力论据。
1948年,太宰治写下《人间失格》后便跳河自杀,《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大庭叶藏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与女友相携自杀自己虽然幸存却因为女友遇难而获教唆自杀罪而锒铛入狱;他思想反动,参加非法的右翼社团;他终于静下心与一个女子相爱 ……此处隐藏1817个字……界。我不清楚太宰治在创作之时的心境,可几乎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一篇文章大面积谈涉自身的时候,其实无异于主治医生把平日里对向他人的手术刀划向了自己,这,实在是一项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复杂工程。同时,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代入感和画面感都真正难能可贵,而太宰治冷静的笔触,无疑是读者们享受画面感的最大福音。但小说之所以不同于通俗剧本,便是其覆盖精准的艺术美感,这种美感,经手于太宰治细腻的内心,才真正令人读之舒惬,才能够于悲剧中嗅出那份纯粹的美感。
太宰治的悲剧纵然纯粹,可悲剧的背后,其实是生机。叶藏的人生自然令人惋惜。可结果之悲,并不等同于过程之苍白。实际上,叶藏几乎从来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厌世之感,也正是因为叶藏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才有其不断挣扎的经历,但由于他内心深处的澄澈与其匮乏灵动的心灵柔韧度所致使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不断陷入人生的怪圈,演绎悲剧。
所以,悲剧在形式上当然与消极这一类词汇联系紧密,可正是由于其内核中有向上向善的一面,在经过现实的落差之后,才会有所谓悲剧的形成。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说的便是这个理。同时,这个世界上恐怕鲜有人愿意主动接受悲剧。可我们也确实从叶藏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到了怪圈的存在,感受到其命运的推动力在路径上一脉相承的特性,但是叶藏未曾发觉,自然也就无从更改。所以阅读本书的一个极其重要乃至在人生道路上都有指导意义的收获便是了解到自知的重要性,即自知者明,通俗来讲,便是“只怕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于好的作品,读与思,缺一不可。悲剧中可不单单只有消极与悲寂。
太宰治冷静却又不乏生机的笔触,纯粹而又细腻的悲剧美感,同时于悲剧中辩证地思考哲理。我能有幸读到《人间失格》,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饱足。